|
饮食治疗 |
动脉硬化闭塞症与脉管炎 |
时间:2005-2-22 点击: 次 |
医学上把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血管的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习惯上,发生于心脏的冠状动脉的狭窄、闭塞归心血管内、外科,而颅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归神经内、外科,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归周围血管科。 周围血管科常见的腹主动脉以下的狭窄、闭塞常常有肢体缺血的表现,如下肢凉、麻木、行走后疼痛、后期肢体坏死等,与脉管炎相似,所以,也有人混称为"脉管炎",其实与"脉管炎"有很大不同,治疗上也有本质的区别。 脉管炎全称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发生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性,(女性罕见),是一种中、小动脉、静脉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一般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可有寒冻、外伤史,主要表现为:下肢凉痛、麻木、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常发生顽固性溃疡或坏疽。 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的慢性退行性增生性病变,最后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不仅影响四肢,同时累及心、脑、肾、内脏等动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的发病率高达79.9%,尸检中发病率:50-60岁为77.3%,61-70岁为87%,70岁以上几乎为100%,因此,如何防治或控制动脉硬化已成为医学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发生于肢体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是一种缓慢进行的动脉疾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男女均可发病。常以慢性肢体缺血的症状出现:如劳累后下肢困重,不适,膝下发凉,小腿麻木,或足部由多汗到变为无汗,足趾,足背甚至小腿汗毛脱落,趾甲变厚,干枯变黑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相对少见,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常于短时间内由狭窄变为闭塞或血栓形成,则病情迅速恶化,肢体严重营养障碍甚至迅速坏死,所以应早诊断、早治疗,不要等到病情严重时再治,那就困难多了,不但耗费很多人力、财力,还有可能丧失肢体,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建议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及时找专家咨询,以防微杜渐。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据国内外研究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1,性别:男多于女,(6:1),50岁以下更明显,50岁以后渐趋接近;2,年龄:常发生于中老年,(45岁以上);3,吸烟:与长期大量吸烟有关;4,肥胖与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5,高血压:所造成的血管损伤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始动因素之一;6,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闭塞的进程,同时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使病情更复杂;7还有:饮食习惯、精神紧张、遗传因素等。 治疗上有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大类,各有优缺点。1,手术治疗近期疗效显著,只要有良好的适应症,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适合手术治疗,且术中术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生命危险。出现后大都有生命危险,或须截肢以保全生命,而且手术治疗可选择性小,不能反复应用,对再狭窄或栓塞后难以治疗,远期疗效下降,这主要是血管再狭窄或栓塞,愈后欠佳。2,非手术治疗除了西医的抗凝溶栓去聚降纤扩管降脂等疗法外,中医中药是我国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一大特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肢体,经50多年临床研究,我国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我们总结国内成功的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独创了"无痛疗法"的治疗体系。该疗法针对病人晚期的剧烈疼痛、不能平卧、每天只能坐到天亮,每分钟、每小时都在痛苦中煎熬,常迅速消耗、直至衰竭的特点,选用特制中药,经反复研究、组方、精心加工而成纯中药制剂"活血通脉胶囊"、"还生"系列中药,能较快改善患肢缺血状态、迅速缓解患肢疼痛、并能增强局部抗缺氧坏死的能力,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另外,介入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创伤小、能起到与手术相似的效果,如"球囊导管扩张"、"置入支架"、"斑块消融"等,对局限性病变有很好的疗效。 但是,即使有多种治疗手段,本病还有5%左右的截肢率及死亡率,原因有:1,治疗太晚,辗转到有经验的周围血管专科时已失去最佳的治疗机会;2,本病的治疗难度大,特别是晚期病人,国内外还没有100%的治愈率,所以早期治疗非常重要;3,因并发症严重发生生命危险;4,因本病治疗时间长,有的病人"见异思迁"不能坚持治疗;5,不能按医生的要求调护:如有的病人仍大量吸烟,有的病人自己按摩患肢造成大面积坏死、有的病人用热水洗脚造成患足大面积坏死等,所以,及时正规的治疗、认真正规的调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愿广大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早日康复! |
|
|
|
|